<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交大名师

        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

        李铸国:造可用之材,铸国之栋梁

        交大名师

        01_副.png

        名师名言

        ■教书育人是一种责任,要用心上好一门课,要言传身教引导一批人。

        ■材料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短板中的短板,希望学生们探索材料科技前沿,勇攀材料科技高峰。

        ■ 肩负起“材料人”的使命担当,把科学研究方向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以知识为船,以志趣为帆,扬帆远航,报效祖国。

        李铸国是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上海市激光制造与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曾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荣誉。在众多身份和荣誉的背后,李铸国更看重自己的教师身份。他认为,选择了教书育人这条道路,就要把这份责任担到底。在他眼中,每个学生都是一块“可塑之材”,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交大找到自己的学术志趣,走上科研道路,是他心中永无止境的课题。

        老课新讲,从“教学”到“育人”的迭代

        1990年,李铸国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工程系读本科,直至今日,在交大这块热土上,他已经学习工作了31年。30余年来,他见证了材料学院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的发展历程。从开始在徐汇校区仅占几个教室、实验室,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科楼、十四个研究所,学科力量愈发壮大,科研水平日益提高,对教学上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材料科学基础”(以下简写“材基”)是交大材料学院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扎实、历史悠久,由徐祖耀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一手开办并撰写了教材 。80年代,在胡赓祥、蔡珣、戎咏华教授的传承下,“材基”逐渐成为了材料学院的王牌课程。2009年,蔡老师、戎老师退休,“材基”突然面临着接班人缺失的问题。这门课程名气大,又是重要的专业课程,对于授课老师来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而回国刚一年的李铸国虽感到这项工作的不易,却背负起责任,硬着头皮接下了这门课程,担任了“材基”的课程主讲教师。把课程从头到尾反复吃透弄懂只是第一步,为了能把课教好,他做了大量的学前调查,并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对这门历史悠久的王牌课程进行了符合时代需求的改革与焕新。

        他发现的第一个问题,出在课堂体量上。“材基”无疑是门优秀的专业课程,但其深奥的内容,让它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并驾齐驱,成为了本科新生眼中的“魔鬼课程”。和数学与物理逻辑上的难不同,“材基”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领域,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不强,需要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李铸国刚接手课程时,课堂上有一百五六十名学生,很难掌握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班上的成绩两极分化,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学生考试接近满分,始终没能入门的学生则只有十几分。针对这样的情况,李铸国决心要改变教学模式,将大班拆成小班,根据学生的进度,个性化地调整课堂内容,保证让学生听得进,听得懂。“我只要一看眼神,就能知道这个学生有没有听课,有没有走神”,李铸国说。

        下定小班教学的决心后,他最需要的是一支教学团队。在大班时期,戎先生、蔡先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教一个班,改成小班教学后,学生被分成了三个小班与一个国际化班,两个老师带一个小班,一个班学生不超过五十人。刚开始,任课老师们的教学基础参差不齐,李铸国便带领着教学团队一遍遍的培训、交流、研讨,哪些知识点是材料学生所必需的?复杂的知识点要怎么讲才能让学生觉得有趣?用什么样的逻辑串联起课程能让学生更快掌握方法?最终,他组建起了专业知识扎实、饱含育人热情的10人教学团队,为小班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师资保障。

        李铸国想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有关学生的专业志趣。他发现,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对学科的兴趣,会选择转专业或不再从事材料相关行业,他相信,有热爱、有端正的思想态度,才能践行自己的教师使命,才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于是,课程思政成为了李铸国课程建设的另一大核心,“不但要让学生学好材料,更要激发学生对材料的志趣”。他相信,老师的言传身教是课程思政的基础,老师对材料学科的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比起西方,材料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要晚,教材里大多引用的都是西方的科学家事迹。为了激发学生对材料学科与中国科研工作者的自豪感,李铸国与团队一起,紧跟时事、挖掘史实,讲授课程时,在合适的章节加入中国材料科学家的贡献、校友事迹、以及学院历史,立志在课程中,潜移默化的把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传递给学生。

        李铸国对待课程的责任心,不但挽救了“材基”无人授课的危机,更是给这门经典老课焕发新生。他对“材基”的创新,可以总结为从“教学”向“育人”的迭代。他相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不应止步于知识的传授,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掌握科研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李铸国的努力下,课程建设成果丰硕:教改成果“以激发志趣、夯实基础为核心的《材料科学基础》多元化教学探索与实践”荣获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他主持编译的《Materials Science》全英文教材在海外发行;打造的在线慕课吸引了2.2万余学生参加;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聚焦价值引领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策略探索与实践”教学论文。直至今日,李铸国和他的教学团队还在育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用心育人,用言传身教引导一批学生

        李铸国的心中有一个遗憾。97年留校工作后,他曾担任一个班班主任。2001年3月份,他获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因此没能把当时的班级带完。亲手带一个班,送学生们毕业,成为了他一个未完成的心愿。

        为了弥补没带完一届学生的遗憾,也为了加强学生对材料学科的志趣,18年后,李铸国当上了F1805104班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李铸国得以全方面地与学生接触,从辅导学业到指导科研,从就业规划到疫情防控,全都亲力亲为。他重视志趣培养,经常以主题班会、企业参观、学术报告等形式,为同学们讲解材料学院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高精尖研究成果,向同学们展示祖国材料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激发同学们的专业兴趣,厚植科研报国的情怀。他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总是耐心地倾听同学的心声,在笔记本上记下一点一滴,更是常以交大老学长的身份,与同学们分享他的求学感悟与人生经验,鼓励大家重视学习基础学科,树立读硕、读博的志向。

        他总是和班上的学生们强调:“在大学,要以学业为主。只有把学业搞好了,拓展其他活动才是锦上添花”。话虽如此,在班级需要的时候,李铸国的身影总是按时出现在活动现场。“春之声”校歌传唱大赛时,他与同学们一起拍摄加油视频,为班级加油鼓气;团日活动、团改金大会时,他亲自指导活动策划。说起班主任,F1805104班的班长说,“三十余次班级活动,李老师一次都没有缺席,而且他很注重是否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总是在努力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融入四班的大家庭。”

        李铸国老师班上的学生们也不负期望,学业课余两开花。F1805104班的人均学积分(83.9)、人均绩点(3.45),均位列这一届六个班级第一名,涌现出一批优秀典型,张浩、刘峻嘉、王晗、吴柘汉、崔国祥、冯恒阳、方浩澜、黄向鸿等多位同学获得数学、物理、建模等竞赛奖励;鲁润泽、刘峻嘉、王晗、彭宏宇、尚靖延等同学荣获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班级凝聚力强,集体荣誉捷报频传,团日活动获学校二等奖2次,团改金活动获学校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次,班团集体建设活动获学校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次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铸国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言传身教,深受学生爱戴,获评2019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十佳班主任”称号。

        铸材育才,践行材料人的使命担当

        支撑着李铸国身兼数职的,是他身为材料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信念与使命感。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持续不断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激光制造领域深耕二十余年,研究成果为新一代核电、航空航天、海洋工程、钢铁等领域高端装备的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

        李铸国身为材料人的使命感并不局限于自己的科研道路,更是延展到他对学生的殷殷期待里:要在学生心中播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要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拥有“真材实料”的材料青年。他鼓励研究生参与一线科研项目、课题,从现场调研、问题论证、研究方案到项目结题的关键环节,采取全程跟踪的科研实践模式,力求学生对实际客观问题有全面的了解。他注重加强导学关系培育、朋辈关系培育,通过组会研讨、现场指导,培育学生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优秀科研品质,关注激发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信仰、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奉献精神。他经常告诫学生,要理解科研背后富国强民的意义,深思自己的目标,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李铸国的培养下,他的学生人才济济,参与攻克三代核电、空间站、大型风电、盾构机等关键构件的激光精密焊接与熔覆技术;发表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160+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论文3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项,研究成果支撑获得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培养博士12人、硕士26人,6人获得国家奖学金资助,1人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博士毕业生在江南长兴造船、上海航天800所、上海第一机床厂等重点企业、高校担任要职;6位博士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1人获评上海市青年人才项目,1人获得上海市扬帆计划项目,1人获评江苏省青年人才项目。

        名师名片

        李铸国,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上海市激光制造与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主任,激光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学术带头人,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青委会主任)、材料分会(常务理事)、表面工程分会、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委会学会理事。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荣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