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风采巡礼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交大百年底蕴,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使命,在学校“三全育人”矩阵体系中发挥价值引领、思想导航、学理支撑关键作用,履行新时代铸魂育人历史使命。
——“立德树人:价值引领与学生成长需要相结合的思政课‘一体多维’教学模式”改革,以师资共同体、教学环节共同体、价值引领共同体为抓手,以渗透式教学主体联动,使学生通过思政课形成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精神自觉,形成效果显着、可广泛推广的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学改革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
——宣讲示范效应彰显,思政教育寓教于行。学院形成了一支有信仰、懂学术、讲理论的宣讲队伍,在党政机关、城市社区、校园内外宣讲党的理论已内化为师生自觉行动。涌现出了像施索华、胡涵锦、杜玉华、黄庆桥等一大批扎根在基层宣讲一线的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才俊。他们中有十九大精神教育部百人宣讲团成员、十九届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上海市宣讲团成员、上海市委宣传部讲师团成员。近日,陈锡喜被中宣部授予“2020年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紧紧依靠全院师生,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学院各项工作取得新发展,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校党委书记杨振斌和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忠钦等校领导多次赴学院调研,关心学院改革发展
扎实推进党的建设,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推进理论学习常态化,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贯彻学校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细。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发挥。学院党委自觉履行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充分落实领导班子“一岗双责”,加强对重大事项重点工作的统筹谋划、科学决策、督办落实。持续推进各专门委员会建设,优化治理结构。学院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班子整体议事决策水平不断提升。
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持续增强。把党支部建在教研室,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设立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制度,每个月的第三个周三固定为支部书记例会。五年来,累计发展党员51名,教工党员占比达到85%,研究生毕业时党员比例接近100%。学院党委被列为学校党建双创标杆院系,入选学校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名教师党员和研究生党支部分别获得市教卫党委系统表彰。
2019年7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改进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四位一体”育人理念,实现思政课从“教书”向“育人”的升级。近年来,课程开发式集体备课制度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更为丰富;探索建立思政课教学发展分中心和思政课案例库,教学培训更多元,教学内容更丰富;通过“名师工作室”吸引一批社会贤达走进课堂。
2019年3月1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锡喜、施索华、李梁教授受邀参加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左一为施索华教授)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获教育部立项。在上海高校中首批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学校领导担纲主讲。获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上海市精品课程、推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读懂中国”通识课程获批上海市高校思政课教改重点项目。
疫情期间,多门线上开发课程上线,确保“停课不停学、不停教”
学院产出了具有影响力的思政课教学成果。“一体多维教学共同体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成果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
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学院目前思政课教师接近80人,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学术严谨、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人才梯队建设卓有成效。学院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科委委员、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高校马理专业和思政课教指委委员、全国优秀思政课教师、全国思政课教学能手、教育部思政课年度影响力人物、上海市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骨干。9人获评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施索华、陈锡喜获一等奖。近日,陈锡喜教授还获颁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突出贡献奖”,杜玉华教授获颁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
构建完善的“引育用留”人才制度体系。科学制定人才需求方案,形成了全员引荐、教授评审、院校互动的人才选拔和引进机制,近五年吸引多位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才俊加盟。培育“教书育人奖”“育才奖”“烛光奖”等优秀教师典型,引导全院老师履行教书育人光荣职责。2019年获批“科学技术史”博士后流动站,进一步丰富学院人才层次。
学院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凝心聚力,开拓创新
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练,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切实担负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技术史两个一级学科建设的主体责任,全方位为学科建设的新飞跃奠定坚实基础。
举办高层次学术论坛,提升理论学科研究水平。近年来,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60余场,代表性学术活动有“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周年党的建设”学术研讨会、“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论坛”、“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建系20周年学术论坛”等,有力地提升了学科研究水平,扩大了学术辐射力,彰显了社会影响力。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韩启德院士出席“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建系20周年学术论坛”
推出一批体现国家水准的研究成果。先后承担马工程、国家哲社、教育部、上海市哲社等重大、重点、委托项目10余项,一般项目80多项,出版学术专着百余部。学院师生积极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发出学术观点。以det365手机版_365正规网站是多少_365app下载手机版作为第一获奖人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社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二级学科步入正轨,平台建设成效显现。明确若干二级学科,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积累学科研究成果。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教育中心、新时代党的建设研究中心、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等研究平台,汇聚人才、凝聚成果、赋能创新、彰显影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始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人才培养成效显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教书育人作为研究生导师的基本职责,明确要求导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持续加大研究生培养的投入力度,实施助力研究生成长的“腾飞计划”,充分激发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近五年,80%以上博士毕业生进入知名高校、重点科研机构、党政机关、大型国企从事教学研究、理论宣传等工作。今天,我们的学生会自豪而又自信地说“我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
学院支持学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重视理论研究宣传和社会服务,发出交大声音,产生交大影响
学院在理论宣传普及方面发挥了带头引领作用。出版了包括《科技重塑中国》《人生第一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等一系列宣传读物。2020年,陈锡喜教授的《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和江晓原教授的《中国古代技术文化》双双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普及读物类奖。《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是经中宣部批准正式出版的第一本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通俗读物,出版英、韩、日等外文版,发行已超100万册。
2019年6月,《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日文版)在日版大版举行首发式
学院成立培训中心,对接湖北夷陵、云南洱源和保山、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对口支援地区干部培训,与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成立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中心。2020年,学生成立“声入人心”理论宣讲团,面向兄弟院系、中小学生、区县青年、企事业单位等开展理论宣讲百余场。
今年3月疫情之初,马院党员率先倡议向战斗在湖北抗疫一线的医护员工捐款,年逾耄耋的退休教师夏翚个人就向学校交出特殊党费5万元,而这只是他各种渠道捐款的一小部分。榜样的力量,看得见、摸得着,正在学院成为一种风尚、一种文化。
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院牵头成立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中心
学院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有机构成,也是全院师生的共同理想。马院人将以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为契机,携起手来,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面开启全国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新征程。